《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03:10:34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预习任务 :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 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 叶柄 休想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6 《爬山虎的脚》习题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 ______(

) 铺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隐藏27948个字……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