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时间:2024-07-05 17:39:16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氓》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文章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甜蜜恋爱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勤劳、果断)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 ……此处隐藏9955个字……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小说。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恋爱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成亲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婚变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裂

第二课时板书

情节 章节 女 氓

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 蚩蚩、重视

婚变 3——5章 沉痛、幽怨 粗暴、变心

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收到了预设的效果。本课主要是以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解答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觉得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一直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机会不多,这也使得整堂课一直是被教师操控着把持着;其次,内容安排较多,用两个课时略显仓促,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6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